在一月五日央行發布的徵信業管理條例當中,央行第一次通知了企業做個人徵信的準備,而在多位抓緊的點評中認為,這是在向市場釋放另一種信號:徵信市場化更進一步了。中國徵信業最早的發展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為一直沒有法律條文規定,因此被當做是灰色地帶對待。
而此次央行的通知發布讓很多人看到了新的發展熱點,但是有不少專業人士認為,央行的這一通知雖然是開了門,但是只有半扇門,對巨量資料徵信問題,還不能太過激進,否則會讓企業發展受到很大的打擊。該專業人士提到,央行目前通知了八家機構來做個人徵信工作。
雖然通知了,但是卻沒有頒發個人徵信牌照,這就意味著這八家能否得到許可還是個未知數。還要看這八家機構能否準備好,是否能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所以只相當於是半扇門,高興的太早了。不過,對巨量資料徵信問題,專業人士認為,巨量資料徵信的發展意義重大,但是在目前環境中來看,國內的巨量資料徵信依然處於初級階段,其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數據多,但是零碎。雖然不少人都說過互聯網的數據越來越多,但是相應的這些數據也越來越瑣碎。瑣碎的數據如果不能利用起來也是無用的。
第二、目前對數據分析挖掘、深度分析的人才不多。專業人士提到,在當今社會,掌握數據分析的人才確實不多,這也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很多制衡,而圖表製作軟體的使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企業依然缺乏更好的數據分析軟體。
第三、範圍比較小。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國家利用巨量資料分析徵信的方式來約束,似乎支隊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服務有效,其他的一些小型的貸款消費不在這個行列之內。
如今,國外尤其是美國等國家在巨量資料徵信方面有著比較先進的研究成果,國內要想做好這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數據收集好。傳統的徵信系統,數據收集比較單一,而且花費時間比較長,這對企業分析發展不利,但是傳統的徵信系統也有傳統的好處,國外正是在此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才有了更好的發展。
此外,企業商業智能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巨量資料徵信發展會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城市,三線城市則相對弱一點。所以,企業在發展的時候不要太過激進,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情況,穩步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按讚,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