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文/傅一平
只要是做商業智慧BI的,無論在哪個具體崗位,報表總相伴。假如你是取數人員,業務人員設計的取數樣張,大多就是報表原型,只不過還沒發布;假如你是報表開發人員,你的所有工作就是開發並發布它;假如你是專題專案人員,你所做的專題的基本組成要素就是模型+指標+報表+資料視覺化交互;假如你是運維人員,那你務必保證公司的核心報表按時發布!
報表是維持公司正常生產運營的一部分,老闆關注企業發展,需要業績的報表,分析師關注問題,需要從報表發現異動,財務人員關注收入和利潤,需要從報表入賬,行銷人員關注業務發展,需要從報表獲取執行情況,一線人員關注報表,需要了解自己的付出和所得。
因此,報表的價值毋容置疑,它是企業生存的基本要素,不可或缺,而BI其他的內容,則有點像奢侈品,用了也許可能更好,但也可以不用。雖然從10多年前開始,BI專題漸成潮流,但報表在BI系統中的地位始終穩如磐石,假如BI系統沒有報表,甚至讓人懷疑BI系統存在的價值?
現實中,業務人員往往並不是通過操控BI的分析工具獲得資訊和知識的,取數或報表+EXCEL+PPT似乎還是主流形式。
做出一張報表容易,但做好一張報表很難
報表是如此重要,因此談報表製作就有較大的意義,它幾乎跟企業中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做出一張報表容易,但做好一張報表很難。
很多報表製作開發人員都會有這個感覺,業務人員報表總是東提一張西提一張,拚命的催進度,動不動就是老闆要,口徑亂七八糟,好不容易上線了,就埋怨報表出數太慢,整天要求提速,速度提上去了,就抱怨質量,一發現異動,首先懷疑報表的數據分析出現問題。
「老闆說,這個月這個報表數據異常啊,我們市場上也沒做啥事,是不是數據有問題啊?好好查查!」
「這個月我們行銷做的很多,用戶數肯定不止這點,是不是報表沒統計這部分用戶啊,好好查查!」
作為報表製作開發人員,你總是被巨大的報表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報表太多了吧,不大的企業,各種報表上萬張,是人乾的嗎,而且只增不減,不光系統壓力山大,業務人員個個還說不能下線?」
「報表可是業務人員提的,但搞了這麼多指標,同樣的命名都不同的口徑,不同的人不同的口徑,數據不一致,是我的錯嗎? 還老說我的數據有問題,到底是誰的問題?」
「這麼短的時間,哪可能這麼快開發完成一張報表,要速度就沒質量,你看著辦,我又不是神仙?什麼,又是老闆要?」
「我明明規劃好了目錄,但報表太多了,情況太多了,根本不知道如何歸類? 這張報表該發布在哪裡比較容易被找到呢?」
「好不容易發布一張報表,總算滿足了省公司要求,但地市也要,縣市也要,片區也要,TMD,還需要報表指標的用戶清單,以便一線考核和核查,但你們提出的時候,根本沒考慮這些維度啊?能怪我嗎?」
做好一張報表其實是你的職責
這些問題時常在,怎麼解決呢?首先需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一下業務人員,也理解清楚自己的使命。
IT資訊部可能有專門的崗位負責報表需求、開發和維護,但業務部門鮮有專門負責報表的,往往某個業務的負責人就是報表需求的提出人,報表僅僅是他們眾多工作中的一環,因此不要奢望業務人員對於報表製作設計的科學性、規範性有多大的考慮,更不要對於業務人員提出報表規劃的要求,這就好比以前經常提的業務架構,有多少是真正能落地的?
明天怎麼樣,業務人員自己都不清楚,因此,屁股決定腦袋是常態。用最短的時間設計完報表,然後扔給開發人員儘快上線看到數據,就是他們最大的訴求。
從更廣的角度看,報表是你的專業和生計,而對於業務人員不是,甚至僅僅是個過客,君不見業務人員流動如跑馬燈,而你仍然在那裡。
因此,做完一張報表是你和業務人員共同的職責,做好一張報表則是你的職責,特別是如果你希望做出一張精彩絕倫的報表,那也是很專業的事情,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明白這一點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那麼多問題,怎麼辦?報表到底難在哪裡?
報表數量成千上萬,往往是報表管理的問題
即使如電信運營商,資費套餐這麼複雜,增值業務也不少,但真正需要的報表可能也不超過上百張,號稱報表上萬的,往往是報表管理出現了問題。
其實報表的數量跟你對於何謂一張報表的定義有關,即使是一張報表,假如維度很多,就可以幻化出成百上千的報表視圖,這個你懂的,因此,首先定義好何謂一張報表,是你管理好報表的一個基礎。
筆者給出一個建議,也是在實踐中做成功的,就是一個業務僅做一張報表,實現報表的收斂,曾經將企業的2000張報表,減少到200張。要知道,做同一個業務,由於企業不同的人,不同場景,不同理解,不同角度,都會提出針對一個業務的不同報表,你不能總是忙於新增報表,而應盡量在原有基礎上去擴展。
有些時候,即使是不同的業務,假如類型相同,指標相同,也可以僅作一張報表,不同的業務作為維度即可。
做報表,要尊重歷史,懂得傳承,不要輕易去增加報表,同一個業務,搞出兩張報表,就是不一致噩耗的開始。
你不給標準,業務的報表需求就會天馬行空
企業的核心業務不會大變,因此,真正對於企業運營重要的報表其實是非常有限的,當然報表自上而下會有所擴展,但還是有限的,這是報表標準化的基礎,對於沒有穩定性的東西,就沒有標準化的意義。
所以我們認為報表太多,往往是各類業務人員的奇思妙想造成的,並不是說他們提的報表太糟,而是因為你自己沒有基線和標準,無法給他們規範和約束,當然人家報表就會海闊天空, 比如當你面對一個業務新人,無論你如何曉之以理,唯有規範是有用的,否則他就會使喚你,並搞出自己的一套垃圾報表。
要實現報表標準化,建議從指標的角度去梳理業務和存量報表,共性或相似的指標會非常多,比如不同命名,不同角度的指標往往可能是一個指標,梳理出企業的基本指標體系是報表管理人員(或開發人員)的使命,標準化包括指標分類,指標命名,業務口徑,技術口徑,實現方式等等。
你去看看企業的經營分析報告,前面一部分,往往就是企業的基本面指標,那可是非常穩定的,當然,還需要進行一定的擴展,因為一些執行性的指標也非常重要,比如公司上層關注渠道健康度指標,可能一線則關注渠道受理量,同時企業年初或季度會新設立或淘汰一些指標,但這類變動不會太大,因此對於企業的業務越了解,就越能抽象出這一層指標。
有了基本指標,結合基本的維度,他們的組合,就形成了企業的指標體系,而基於這個指標體系,通過自由組裝,則可以幻化出無數的報表,這是報表標準化的基礎,能做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
曾經翻過企業的所有報表指標,不同口徑不同維度的名義指標有5-6000個,但共性的指標也就只有300-400個,其他要麼是變種,比如台北受理量與台北信義區受理量,要麼是特別個性的指標,關於個性指標如何處理,這個後面再表。
所以要指標化,是因為報表的基本的粒度就是指標,降低報表的冗餘,必然是基於指標這個最小粒度去實現共性的提煉和組合。
指標的提煉是巨大的工程,但這個是實現報表數據一致性,減少重複報表開發,降低系統開銷的戰略性舉措。
做報表的,雖然事務工作非常多,但還是要抬起頭來,系統思考一下,報表的路怎麼走? 阿里提出了「小前台,大中台」的概念,實際道理是相同的,標準化就是在做報表中台的事情,你要致力於完善你的指標體系,而不是致力於去實現一張張報表,這個意義深遠。
報表中台對於報表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既要有寬廣的業務視野,也要有深厚的數據沉澱,輔以溝通協調能力,造詣甚至遠超一般的業務人員。
另大量分析和跟蹤報表個人色彩濃厚,沒有共性,生命周期也可能很短,沒歸納的必要,筆者給的建議就是,千萬不要將其跟標準化的東西混在一起,可以開設一個個性化目錄,納入這些報表,讓其自生自滅。因為根據筆者統計,企業可能有50%以上的報表每月訪問用戶只有1-2個人,其價值非常有限。
沒必要讓每個業務人員滿意,做報表是非常嚴謹的事情,如果是非常個性化的報表,寧願取個數或搞個定時腳本每月導出給他,也不要讓其打亂了報表體系,這些報表除了增加雜訊,對於公司的意義不大。
比業務更了解業務,主導報表開發
但無論是標準化,還是控制報表數量,都會涉及到你的報表理念及與業務人員的微妙關係。這裡來談一談。
首先,比業務更業務
也許覺得很難理解,舉個例子,比如電信中有離網這個指標,很多業務人員認為離網就是簡單的一個指標,但在系統中,離網包含主動銷戶、賬戶欠費銷戶等更多的含義,離網的業務流程系統實現其實非常複雜,每類離網實際表達了不同的業務含義。
業務流程的制定往往是幾代業務人員積澱下來的成果,沒有一個當前的業務人員能理解的這麼透,而系統中則完整的記錄了下來,你應該成為這個知識的傳承者,才能夠作出一張超越業務人員的報表。
其次,把報表當成產品來做
將報表當成產品,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報表是為企業開發的,業務人員只是報表的需求提出者,因此,你還需要去理解報表提出的背景,哪些是這張報表的用戶,你需要尊重提出報表需求的人員,但對於報表製作開發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導權。
因為大多數時候,報表需求提出者只關注自己當前的訴求,但一張報表要有生命力,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包括指標是否要標準化,報表怎麼展現,存儲多長時間,打開速度如何,能否復用以前的指標,粒度是否要滿足一線要求,是否清單要能保留,是否有同樣的類似報表等等。
報表開發人員如果能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思考報表製作,就應該有信心主動的提出更好的報表設計方案,你不僅要解決當前的問題,也要儘力解決未來可能的問題,也許一開始你覺得很痛苦,但後面做報表可能就會海闊天空,很難,但一張好的報表,真得價值很大。
再次,成為一個使能者
中國移動通信對於業務支撐工作提出過一個詞,叫使能者,意思就是要更主動的為業務服務,要能提前想,提前做,而不是總是跟在業務後面。報表開發人員還是要有主人翁意識去看待報表這個事情,畢竟報表是自己的立生之本,為什麼不把它打造的更完美一點,你不做?誰做?或者說,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業務人員的心態是很微妙的,有人願意去做一張更好的報表,何樂而不為呢?可能一開始有抵觸情緒,似乎動搖了其權威,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講,業務人員會接受的,甚至他們其實也希望理理報表體系,指標和口徑定的清晰一點,只是真的有心無力。
當然實現時間是個問題,但總是有解決辦法,比如先臨時取個數唄,辦法總比問題多。
隨著積累越來越多,報表中台的威力會逐步發揮出來,可復用的東西越來越多,不一致現象越來越少,一些潛在的問題會逐步減少,報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會得到改善。
做報表,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實現的報表常年還在提供服務,而不是1-2年後就完成使命,變得無人問津,甚至上線即下線,那也是很悲哀的事情。
再好的思想,沒有平台或工具支撐也是不現實的
要生成一張報表從常規的開發來看涉及報表計算、報表開放及報表視覺化三類平台支撐,它們分別決定了報表的生成速度、查詢速度和好看程度,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也迎來了變革。
從計算的角度看,大數據應用時代還是需要升級傳統的引擎了,MPP資料庫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 比如GBASE,EXDATA一體機等,當然如果數據量小,用啥都可以。
從查詢的角度看
報表指標標準化後,由於粒度和維度非常多,指標的量會非常大,因此傳統的ORALCE啥的資料庫往往無法支援,可以使用HBASE等資料庫來支撐快速查詢,比如上百億的指標,用HBASE來做報表指標查詢,也是瞬間的事情,擱在10年前,估計這種指標化的思想也很難真正落地,現在解決方案很多了,百花齊放吧。
從資料視覺化的角度看
現在報表視覺化產品也很多,當前開源漂亮組件已經很多了,對於大型的有開發能力的企業,採購這類產品必要性在降低,似乎自主開發或定製開發更好一點,特別是在數據量非常大的時候,比如要找個產品去對接HBASE也是挺麻煩的事情。
從自助化的角度看
有了好用的報表軟體或BI系統工具,有了標準化的指標,什麼自助報表啥的都不成問題,這也是其帶來的巨大好處,每個用戶都可以基於指標配置出個性化的報表。
無論是報表的指標標準化,開發人員的重新定位,還是平台工具的變革,可能有些企業早就實現了,有些企業則認為其不切實際,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不能僅限於做成一張報表,而應致力于思考做好一個平台,做好一張報表,讓報表更快速,更準確、更簡潔始終是表哥表姐們追求的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按讚,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