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4分鐘

有了FineReport,還要上FineBI嗎?

作者:帆軟產品團隊
文章來源:帆軟
發佈時間:2022.12.06
FineBIFineReport

前些日子和一位使用者聊天,他們用報表工具FineReport有5、6個年頭了,先後做了財務報表、營收分析、月營收報表,細分到200多家門店以及2000多名員工的財務資料彙總,為財務開發了多維度的查詢建立視窗,可以生成周期性的結算報表。

之後又用到業務層,做了OA流程分析、BOSS戰情室和經營視覺化大屏,可以說把FineReport的功能和場景用得很全了。而且帶來的效益也很明顯:

  • 利用填報規範化各業務線的資料收集流程,利用帆軟主數據管理幫忙打通了業務系統,就主數據整理這塊,就節約了7個人力
  • IT不再只是支撐,用人上一方面往專精技術發展,一方面主動為提升業務價值做創新。4個IT報表開發,之後分別去做了ETL和搭建資料倉庫模型。3個原本不斷和業務溝通需求為業務取數的,專做類似資料分析層面上的經營分析,以及給業務部門的分析培訓。
  • 建立了商業分析經營模型,提升門店的運營能力,如根據客流及租賃系統進行資料清洗和整合,實現客流動態監測,更好的管理銷售業務;
  • 對分公司(金融)進行了客戶畫像分析,將客戶交易數額、交易頻次等分級,建立VIP客戶陣隊,為公司拉來34個每月百萬級交易的客戶,直接帶來超5億新台幣的營收

當初上FineReport,透過複雜報表、靈活參數查詢、豐富的圖表展示、自由的資料填報上報採集、企業級門戶管理等特性解決了企業資訊化的不少難題,業務的資料報表視覺化展示成果也是受到了長官的不斷好評。

可以說企業內部“IT+資料”的價值越發凸顯,盤子也越做越大。

但是任何事過一陣就會遇到上升的瓶頸,隨著公司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銷售、門店、市場、人事的業務分析需求接踵而來,企業的各資料採集模組越來越豐富,即便是有報表系統,但報表需求也如井噴。最重要的是,業務的需求越發專業和個性化,需要IT對業務場景越發瞭解這種需求很費時間,溝通稍有不慎之後就是不斷打回,但是教業務取數做報表又不現實。

問題分析

基於以上種種企業資料應用的痛點,我們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首先,要肯定報表工具的功勞,它實實在在解決了很多資料填報上報錄入、日報月報、複雜報表、以及企業資料報表管理的問題,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傳統企業下IT部門使用SQL+程式碼到SQL+報表工具直接出報表模式下的報表開發效率,功不可沒。

但報表只覆蓋了企業部分資料應用場景,且他的上手難度對多數人,尤其是業務人員有一定門檻。

對於一些資料工作走在前列的企業來講,有些資料問題還得靠BI來解決,比如:

  • 業務有很多分析需求,而且很多是一次性的、多變的,和IT部分的溝通和配合效率低
  • 取數分析涉及的資料量很龐大,百萬及千萬級以上;
  • 技術問題,需要對接hadoop之類的大數據平臺,甚至需要前端報表的資料實時響應;
  • 業務部門培養分析人員需要更容易上手的工具;

所謂自助式BI,就是解決這類問題的。

如果你所在企業也存在著如上所述問題,那麼核心問題就需要透過一款自助式BI工具以滿足業務人員或者企業領導的即席/自助資料分析需求。

自助式BI面向業務人員,追求業務人員與IT人員的高效配合;讓IT人員迴歸技術本位,做好資料底層支撐工作;讓業務人員透過簡單易用的前端分析工具,基於業務理解輕鬆開展自助式分析,探索資料價值,實現資料驅動業務發展。比如FineReport所屬公司帆軟的自助式BI產品FineBI

自助式BI的好處

看到這裡,對於已經用了FineReport的用戶,可能依然會困惑FineReport和FineBI的區別,不知道目前的企業現狀該選擇哪款產品。或是已經採購了FineReport,不知道是否還要安裝FineBI。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FineReport和FineBI的區別;以及這兩款產品該如何配合使用,實現1+1大於2 的效果。

FineReport和FineBI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1、報表FineReport和BI工具FineBI的區別

FineBI是自助式BI工具主要面向業務人員和資料分析人員,適用於業務即席分析的需求側重讓業務人員降低和IT部門的溝通成本,實現靈活的自助分析,用及時的數據分析輔助業務決策。

因為FineBI的面向人群是業務人員,操作自然更簡單。取數方面,無需SQL,可直接對接資料庫的實時資料或抽取資料到本地,透過業務包來管理獲取的資料。FineBI介面每個模組都有明確的功能劃分,介面和流程一目瞭然。料分析全路徑在一個介面上即可透過拖拽的形式流暢完成,零IT背景的業務人員也可輕鬆成為資料分析師。

FineReport是報表工具,適用於IT製作,或者某些企業專門設定的報表開發人員,輕鬆搞定複雜報表的需求。業務部門可以通过FineReport做資料填報更新,或者使用IT部門開發出固定格式的週報、月報,作為正式彙報材料。對於IT部門,FineReport ‘SQL + 拖拽’ 的低程式碼開發模式,使得報表開發更簡單效率更高。

這兩款BI產品各有優勢,分別試用於不同的場景,不是絕對的相互替代的關係。 他們將長期共存,供企業按需選擇,直到信息化基礎條件發生根本改變。參考Gartner的雙模IT模式,建議企業根據自身數據應用成熟度來判斷哪一類BI更適合自己,或者是否需要結合使用。

更詳細的功能區別詳見:https://help.fanruan.com/finebi-tw/doc-view-279.html

2、FineReport+FineBI,兩者是互補的存在!

從業務上層面,FineReport作為一款報表工具,主要用於解決提升IT部門的常規/複雜報表開發效率問題;而FineBI作為一款商業智慧工具,在IT資訊部門分類準備好資料業務包的前提下,以滿足業務人員或者企業領導的即席/自助資料分析需求。過FineReport+FineBI的完美結合互補,可以輕鬆搞定企業IT的複雜報表&業務即席分析需求!

從功能層面來看,FineReport和FineBI的以下功能可以結合使用,更便捷的服務於業務需求。

  • FineReport中的所有資料來源都可以透過伺服器資料集在FineBI中進行讀取和使用;
  • FineReport製作的所有報表頁面都可以掛載在FineBI中進行檢視和使用;
  • FineBI和FineReport產品支援融合部署,所有功能都可以整合在同一個工程中進行使用(推薦FineReport整合到FineBI),同時移動端共用一個數據分析app。

以某銀行為例。全行的生產實際ODS總共的資料量20幾T,單表資料量最大1億3千萬。

上FineBI產品之前,資訊科技部承擔著全行內日常的資料管理以及響應各部門的報表製作需求,譬如,營運客服中心需要定期對客戶進行跟蹤、電話回訪,資訊科技部透過sql將資料庫中的資料取出來,再展示成報表提供給營運客服中心的客戶人員進行查詢。

行內的其他業務部門,有企劃部,企業金融部,消費金融部,風險管理部,財富管理部等,對自己的業務資料有自助分析的需求,譬如企劃部要做經營分析、資金清算,消費金融部要做信用卡發放的覆蓋率、信用卡消費的分析,公司業務部要做增長的趨勢、增長速度的分析,風險管理部有對對標上市銀行的相關分析。

這些業務部門的資料指標的特性是變化快,不但要不斷增加新的指標,而且已有指標的計算方式也在變化,所以需要經常調整。資訊科技部並不知道哪些指標對這些於業務部門而言是重要的指標,資訊科技部按照業務部門提過來的需求來做好指標,也不能完全實現業務部門需求。

上了FineBI平台台之後,資訊科技部給企劃部,企業金融部,消費金融部,風險管理部,財富管理部分別開設了分析編輯使用者。資訊科技部將這些部門相關的資料庫表載入到FineIndex資料引擎中,按照業務給每個部門的賬號分配資料許可權,每個業務部門可以自由地對自己的資料進行資料分析。新的模式為資訊科技部只需要維護底層資料表,業務部門的科技專案經理負責向資訊科技部申請需要的資料,普通的業務員可以對自己模組的資料進行自助分析,徹底改變了原有的模式。

目前全行各部門有效的分析模板300多張,各部門對自己的資料和分析模板有著絕對的自主性,同時也方便了彙報工作,譬如企劃部總監給董事會彙報,以前都採用先查詢報表,然後將結果貼上到ppt彙報,現在直接使用FineBI平台,邊彙報邊切換指標講解。

結語

資料本身的價值其實是潛在的,而工具的作用是幫助使用者更加便捷地進行資料的統計和分析,但是在這之中資料的業務閉環才是最為重要的。

除了用FineReport製作複雜報表之外,還需要透過FineBI不斷完善企業即席分析和資料多維視覺化建設,讓業務人員也能夠透過BI工具從單個核心指標出發,然後進行指標拆解,進而深層次多維分析,切片切塊,透過同型分析、趨勢分析、對比分析等資料分析方法定位到資料中的異常點,最終透過調整決策解決業務問題。

畢竟在當今這個大數據資訊化爆炸時代,只有堅持資料成為生產力的企業指導經營方針,讓全員都利用好企業的資料以分析引導業務決策,才能讓企業真正煥發生機,成為真正超越和引領同行業的領導者。

熱門文章推薦:
Post Cover
場景化應用助力製造業BI創造商業價值

製造業對商業智慧BI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而且隨著資料系統基礎的持續建設完善、實踐經驗的不斷落地以及BI應用的深入探索,越來越多有價值的典型場景將被髮掘和推廣,甚至固化成產品。

文 | 軟妹

Post Cover
用供需思路破解企業應用BI過程中的決策困境

企業應用BI本質上是一個不斷決策的過程,企業應用BI失敗的原因就是某個或某些環節的決策沒有做好,而各項要素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

文 | 軟妹

Post Cover
企業的商業智慧BI專案,為什麼會失敗?

BI專案失敗的一大表現就是不做驗證、不聽反饋,究其原因,還是缺少閉環思維。而閉環思維之所以能夠促進BI專案成功,離不開其“有始有終、不斷反饋、不斷最佳化”的核心思想。

文 | 軟妹

11

立即試用,可獲取更多報表範本和案例

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