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TwitterLineHatena

文|帆軟數據應用研究院 李向川

IT部門在企業中有什麼價值?

IT部門在不同企業中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但整體上有這幾個方面的價值:
1、IT部門就是個成本中心,目標是提高執行效率、降低成本
2、IT部門也是行政命令的眼和手,目標是傳達執行管理意圖,實時反饋執行效果,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幅度
3、IT部門也是風險控制中心,目標是降低企業經營管理風險
4、IT部門也是機會管理中心,目標是及時高效發現降本增效的機會
5、IT系統,是解決人與機器矛盾的有效方案,讓人從機械勞動中更多解放

那麼IT建設的這些不同價值定位具體在企業中是如何體現的呢?不同的價值定位又給企業帶來了什麼?我們來看分析具體的場景。

[CIO視角] 怎麼確定企業利潤的變化和IT建設有直接關係?

IT部門就是個成本中心,目標是提高執行效率、降低成本

有人說,是迷之難題,他沒辦法。我這裡姑且做這樣第一個假設。持有這類看法的人呢,很可能是被這個問題傷到了。或者,他曾經提出一些解決辦法,但是被直屬領導或者其他部門否定了。所以,現在他手裡,拿不出什麼更有效的辦法。

這裡還有第二個假設,就是這些人其實還想找到新的辦法來量化IT建設的價值的,或者能夠讓他的老辦法推行起來。所以,我們也認為這波人,想和我們一起討論這個破局的辦法的,而不是給咱們起鬨、潑冷水的。

有人說,計算自己公司的IT部門節省了多少軟體費用,節省了多少外包費用。這個筆者覺得相對好計算一些。因為自行開發周期和自行開發的人力成本比較方便計算,但總覺得是「以偏概全」,忽略了真正的價值。

比如說,忙了一天餓了,有人給你送到辦公室一碗熱餛飩,姑且賣給你75塊吧。那這個熱餛飩的價值你覺得怎麼計算好?是自己親手做需要200元,然後直接點外賣75元,中間差價125元是你創造的利潤嗎?還是為你節約的成本?外賣真正的價值不是在於解放了你的精力和節約了時間嗎?

也就是說,我認為 IT 建設,也是解放了企業的精力,節約了時間,而真正價值大小,就是節約的時間在企業內值多少錢。下面我也是相同的觀點,只是在不同的角度來談一談。

有人說,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人均效率。就是相比IT系統建設前需要的人力成本,建設後直接降低了多少這塊的成本,提供了企業運營的時效性和準確率。這種看法呢,我也是部分認同。哪些認同呢?是IT建設確實能為一些企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人均效率。

但和前面相似,一份餛飩的價值,除了節約自己做飯的時間,還在於這個時間你可以做對你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比如一個奮戰電腦前的淘寶店家,節約這個做飯的時間,可能帶來的就是十幾筆訂單,甚至更多。比如正在轉型或者想要探索創新的企業,如果能節約出來這些人力,那麼他們就可以進行新的探索。像永輝超市,就是節約出人員來專門分析門店銷售,總結優秀店長的經營經驗,並分解成IT系統,最終形成微信Wechat上人人可以簡單操作的帆軟門市零售分析系統。

這就像古代行軍打仗,兩軍對壘,IT 建設就像是某個戰法,讓你能抽調出一個分隊來,這個分隊的價值僅僅是幾個人頭嗎?還是價值僅僅是他們糧餉、軍餉等費用的總和?難道企業之中,每個崗位,都是只要支付同等的報酬,相應職員像 USB 一樣隨時從社會中入職,入職就能出活?所以,IT 系統的價值之一,就是如前所說,為企業節約出來人力資源,而這個人力資源關鍵看企業如何高效使用。

其實,計算成本的方式是被動的,甚至是忽視了IT系統建設的真正價值,完全把IT系統和IT人當做效率工具了。IT是成本中心這個說法已經根深蒂固了,想翻身不容易,但IT部門要做好自身規劃,企業要更高效率經營管理,IT部門就是要翻身。

IT部門也是行政命令的眼和手,目標是傳達執行管理意圖,實時反饋執行效果,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幅度。

有人說,核心就是效率。實際包括了及時性、準確性、直觀性等等。核心的一點就是效率的變更。在此基礎上,由於更準確,及時,明確的數據指導,從而進行風險規避、精準行銷等都是利潤的最本質體現吧。

不藉助IT系統地情況下,按照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研究,一個理想的、卓越的管理者最多能單獨管理200人,當然這200人指的是相互之間有工作聯繫的人員,下同。當前大多數管理者達不到彼得·德魯克所謂的「理想的管理者」「完美的管理者」,一個管理者真正能高效管理的團隊超不過100人。所以可以簡略的劃分,大多數大中小型企業,團隊超過100人都要藉助各種ERP、OA、Data Analysis System等等。

就拿餐飲業獨樹一幟的眉州東坡集團來說,他們通過監控和分析每個酒店的客流和菜品訂單情況,中層和高層每天都能發現所有門店經營中出現的問題。領導層向下傳達了管理意圖,門店執行效果如何,領導層在手機和大屏上就輕鬆可見。針對具體問題,直接找到對應的負責人,層層向下傳達管理意圖,確保管理政策執行到位,極大提高了管理幅度,截至到2017年10月,梅州東坡員工已經達到了將近10,000名,而只要管理層隨時興起,都可以通過帆軟報表商業智慧軟體的行動決策平台,來查看到每個人的每日工作情況和績效。

[CIO視角] 怎麼確定企業利潤的變化和IT建設有直接關係?

雖然說,集團大了,管理者精力有限,不會事必躬親。但對於很多企業,其管理者都是精通業務之人,甚至董事長創始人當初就是業務專家。在這樣的企業里,領導層是十分注重企業經營透明化的,雖然高層多半不會親自處理企業經營的每一個小問題,但是他們通過透明化的資訊系統,直觀感受到業務經營的變化,「春江水暖鴨先知」,時時刻刻保持對市場和業務的敏感,這既是高層的焦慮,也是決策層的秘密武器。

IT部門也是風險控制中心,目標是降低企業經營管理風險

如何降低企業經營管理的風險呢?這裡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寶潔公司,一個是汽車物流行業聞名的江汽物流公司。

寶潔公司呢,推出新的產品前,必須先做市場調研。當然,可能作為消費者,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是一些紙質的調查問卷,同時可能網上也會有一些電子版問卷,甚至手機上一些Html5效果的問卷。總覺得這些和IT系統距離有點遠。其實不然,這是寶潔採集市場數據的一個大殺招,他們一直沿用至今。寶潔公司的每次調研問卷設計,都是有問卷分析模型在背後做支撐的。市場調研人員採集到的各種形式的數據,寶潔公司有一整套的IT系統,能在短短數日就將其處理成市場需求報告,指導產品的研發和市場推廣。通過這一整套調研系統,及時降低了企業推出新產品失敗的概率和風險。作為消費級產品提供商,寶潔多年來的業績可以支撐我這個判斷。

江汽物流公司呢,是一家主營整車物流、車輛管理、維修、租賃等業務的年輕企業。僅僅成立一年,就獲得了中國4A級綜合型物流企業和2014年度中國先進物流企業等榮譽。筆者有幸曾走進其調研流程監控數據可視化軟體系統。那這個系統給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這套系統能看得見業務運行和狀態監控的系統,實時的監控和進行數據分析,曾幾次及時監控到汽車物流的異常,管理層及時處理,控制了事態,避免了企業遭受重大損失,比如GPS事件、某倉庫積壓事件。

[CIO視角] 怎麼確定企業利潤的變化和IT建設有直接關係?

所以,筆者所理解的降低企業經營管理風險,其實更多是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雖然,有時也會有IT系統將風險消於無形的情況,比如萬達集團建立了上游原材料採購系統,能夠直接從系統中分析出每個項目工程材料的成本價格,直接避免了超標採購的可能性。就像我們在雙十一之前,了解了淘寶商品全年的價格軌跡,很難再被雙十一的價格「虛假跳水」所欺騙。

IT部門也是機會管理中心,目標是及時高效的發現降本增效的機會

說到降本增效,最容易理解的,我想多半是餐飲零售行業了。餐飲零售行業流量大,店面多,管理經營在整個企業活動中佔比最大。同時,這也是我們普通大眾相對比較熟悉的行業。還是舉眉州東坡、永輝超市的例子,他們都曾用IT系統發現企業降本增效典範行為。

眉州東坡開設一家新餐,需要考慮前廳和後廚的面積應該是怎樣一個比例?二人桌、四人桌、八人桌以及包間該怎麼搭配擺設?這些在過去都是憑藉經驗去決定。
以往公司的領導比較熱衷於大店的模式,但是到底適不適用,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IT部門通過對以往餐廳數據的統計和分析,針對門店分析每平方米可獲得多少營收,得到一個數據參考。最終發現小型門店所獲得的效益要比大型門店高。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公司在戰略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降低部分大型門店的數量,增加小型門店。

這個降本增效的故事,讓眉州集團的數據分析工作,首次得到高層認可,並開啟了數據驅動決策的數位轉型之路。

永輝超市和眉州東坡的情況有所不同。永輝超市門店眾多,經營的品牌和品類更是數不勝數。哪個區域哪些品類銷量好,哪個品類哪個品牌進貨價低,這些都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以前,這些經驗更多掌握在一線的採購經理手裡,同時各個採購經理掌握的也都是一份殘缺的進貨渠道和價格表。

永輝超市的IT部門,用帆軟報表BI數據分析平台,搭建了一套全集團的供應商資料共享系統和銷售情報分享系統,將全國各子公司的內部進貨價格和對外銷售情況匹配不同許可權,分層次的對各個門店公開。這樣每個門店就可以再重新裝修和人員擴張的情況下,通過選擇合適進價的供貨商以及銷量較高的品類和品牌,直接將單個門店毛利率提升了3個百分點,有的門店甚至階段性的提高8~10個百分點。

[CIO視角] 怎麼確定企業利潤的變化和IT建設有直接關係?

IT系統的建設,確實是可以為企業降本增效的,所以IT部門,完全可以成長為企業的機會管理中心。這其中最要變革的,是IT人的思維與頭腦,是管理者的視野與格局。

IT系統,是解決人與機器矛盾的有效方案,讓人從機械勞動中更多解放

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了,值得多做一些外延探討了。之前大數據、人工智慧AI概念流行,媒體大肆渲染其神奇,甚至開始擔心人工智慧取代人。比如說富士康引進機械臂,將導致某某工廠十萬員工下崗;比如人工智慧引入財務領域,將導致中低端財務人才無處求職;比如大數據分析引入金融銀行保險風控系統,極大地影響了精算師、傳統風控計算的人員的地位。

說來或許好笑,或許顯得我這個外行無知。我們人與機器的差別之一,不就是人會自主思考,擅長創造性的勞動嗎?而機器更擅長的是有規則的重複性操作。當人類學會製造使用核桃夾(像鉗子一樣能輕鬆夾開核桃的工具)時,或許用不上了鎚子以及其他的力氣大的男人手掰核桃。但這些人被解放出來,去開發設計電梯了呀,是不是讓你更方便了呢。

再來個企業經營中的例子。曾有一個傳統製造業企業,內部管理很是嚴格,採用的也是金字塔管理體系。員工申請、物料審批、產品進出廠,都需要層層簽字確認。比如這批貨品只能從 A 大門出,並且需要張三領導和王五領導簽字,而另一批原料只會從 B 大門進,並且需要趙二和丁四領導簽字。一天下來,為了原料貨品的進出,底下員工要不斷找各個領導簽字確認,領導忙於各個車間生產,員工不得不追著領導簽字,同時門衛不斷通過內部電話核對。大量的時間被消耗在不斷的簽字確認、電話核查的過程中。玩笑點說,一代人的芳華或許因此而耗盡。

不過,2016年有了轉機,集團 IT 部門引進了帆軟報表BI 的數據分析平台, IT 部門基於此平台開發了請假流程、審批流程、數據分析系統,因為是個性化的需求,而且經常隨著生產需要而變動,市面上沒有現成的系統支援。這套 IT 系統幫助這個集團將審批效率提高了20倍。基本上之前需要半天到一天審批下來的流程,現在只需要2~5分鐘的手機操作,就走完所有的流程。讓員工和領導極大地提高了效率,解放了自己。當然也解放了門衛哈,因為門口再也不見堵車的隊伍和爭吵的同事了。這裡面,其實還有更高的價值,企業進出物料,快速審批,這是提高企業的執行效率啊。如果和同行對比,就像是中世紀的兩個人在比槍決鬥。 這扣動扳機的快與慢之間,決定的是兩個人的生死。

我們聊到這裡,其實暗含一個假設:整個社會是不斷進步的,而每個人也是不斷學習更新的。所以,如果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想放慢學習的腳步,甚至停下來,確實會在社會大潮中「落伍」,也就是擔心自己「下崗」或者被迫接受企業「裁員」。如果我們跳出這個「悲傷」,我們應該都能看到,IT 系統,為解決人與機器的矛盾邁進了一大步,讓更多人從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

拋磚引玉:如何具體量化

[CIO視角] 怎麼確定企業利潤的變化和IT建設有直接關係?

前面呢,聊了挺多 IT 的價值,說來說去,都是在推銷一個理念「IT 建設價值巨大」,那這個「大」究竟有「多大」呢?其實筆者也每個出確切答案,只是提供了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來衡量審視這個「大」。筆者這裡正在調研一些價值量化的思路,也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這裡我做了個分解圖,大家可以從文末看到。總體來說,量化的思路就是先積累原始數據,讓相關提出需求的部門給出他們認可的量化維度和大致的量化標準,然後根據市面上的專家意見對其進行調整,最終形成一個企業內部可以執行的起來的量化模型。

簡單粗暴點理解的話,可以先按照這個公司的經驗來執行。

在需求評估階段,
1,在不改變業務流程和工作流程的前提下,算出節省的人力和時間,這個是可以精確到月節省工資支出的
2,不改變成本支出的前提下,算出管理人員節省的管理成本,包含物料和人力的管理,這個也是可以按照月工資/月工作小時來精確的,
我們主要做公司內部的業務開發,所以從節約上考慮,節省金額必須寫進需求文檔里的,否則不開發。

對,我們 IT 人,就要開始這麼牛氣起來!

[CIO視角] 怎麼確定企業利潤的變化和IT建設有直接關係?
(可在新頁面打開圖片放大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按讚,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

熱門文章推薦

立即試用,可獲取更多 報表範本和案例

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