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TwitterLineHatena

大數據從來不是平地而起的,今天從個人的視角,分享於你一個傳統企業的大數據發展編年史。2004至2017,整整13個春秋,見證了一個平台的發展歷史,每一年聊聊幾字顯然無法表達所有的內容,但還是能看到一個企業數據平台發展的一個脈絡,希望於你有所啟示!

1、2004年-起點

內容:擁有基於小機的ORACLE報表和取數系統。

評論:小快靈

2、2005年-經營分析系統1.0

內容:完成第一代數據倉庫建設,採用IBM P595,DB2資料庫,TOMCAT,海波龍前台,Hyperion Essbase多維工具,IBM Intelligence Minner8.1數據挖掘軟體,完成九大主題,成立獨立的經營分析組。

評論:開天闢地,技術驅動業務,ORACLE和DB2數據倉庫之爭。

3、2006年-經營分析系統1.5

內容:擴充數據源,打造集客、渠道等分析專題,構建MetaCenter元數據。

評論:開始進入業務專題探索階段,但仍是技術驅動業務,孤獨的跳舞者。

4、2007年-經營分析系統2.0

內容:完善經營分析門戶,打造數據集市,完成行銷管理平台1.0建設,構建數據質量管理體系。

評論:數據倉庫衍生到一線,數據規模的擴大驅動數據管理類產品的建設 ,但效果乏善可陳,為什麼?

5、2008年-新一代經營分析系統1.0

內容:加強一線的支撐,開始地市應用試點,地市集市升級到地市數據分析中心,VGOP(增值業務綜合運營平台)啟動建設,行銷管理開始提全程精確行銷,即信令實時行銷。

評論:探索省市協同的方式,通過平台貫通拉近與一線的距離,試點雖好但大多無法推廣或代價巨大,為什麼? 實時行銷是第一個大數據分析軟體驅動的業務場景。

6、2009年-新一代經營分析系統2.0上線

內容:公司進入3G時代,打造3G、家庭、離網等專題,地市試點進一步深化,行銷管理平台開始啟動個性化推薦,完成自助取數平台建設。

評論:專題分析苦苦尋覓,乏善可陳,只有自助取數等面向一線的工具平台仍然煥發出生命力,經營分析分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

7、2010年-新一代經營分析系統3.0

內容:經過多年建設應用初具規模,打造數據倉庫的應急庫,確保容災能力,數據倉庫模型標準化:

評論:DB2掛了二次開始搞應用容災,數據豎井越來越多,開始進行數據標準化,然後無限循環,為什麼?

8、2011年-新一代經營分析系統3.5

內容:公司進入流量經營時代,GPRS等話單大幅增加,處理瓶頸凸顯,主庫從P595升級到P780,ETL層面開始雲化,專題分析向互聯網轉變,包括互聯網內容分析、終端分析、WLAN分析等,啟動DPI等大數據的引入工作。

評論:2011年是大數據的採集元年,從這一年開始,開始了艱巨的DPI等大數據引入工作,真正的星星之火。

9、2012年-新一代經營分析系統4.0

內容:首次引入Hadoop對DPI數據進行爬蟲及解析處理,構建互聯網數據模型,打造行銷快點吧(標籤庫的前身)。

評論:首次認識Hadoop,同時開始考慮用系統化的方式沉澱模型和標籤。

10、2013年-新一代經營分析系統4.5

內容:數據量繼續大幅增加,完成雲化數據交換平台(橘雲hadoop)和大數據平台一期(Aster)建設,標籤庫完成一期建設 。

評論:雲化數據交換平台成為數據匯流排,Aster MPP粉墨登場,標籤庫從無到有。

11、2014年-新一代經營分析系統5.0

內容:數據量繼續爆炸式增長,雲化數據交換平台擴容,指標庫從無到有,標籤庫擴展,行銷平台接入信令,嘗試打造前向的大數據管理平台,探索廣告業務。

評論:過渡之年,這一年在不停的對大數據技術進行論證選型,數據管理徹底放棄傳統的後向產品,業務上開始啟動大數據變現的前期工作。

12、2015年-大數據元年

內容:正式完成企業級大數據平台建設,包括大數據交換平台,大數據處理平台、大數據管理平台及大數據精準行銷平台,奠定了整個大數據平台的運營基礎,同年大數據專業組織成立,完成公司第一個大數據對外變現合同。

評論:開天闢地,大數據運營的元年。

13、2016年-大數據開放年

內容:大數據平台擴容,架構基本成型,大數據模型自我掌控,大數據產品體系初具規模,對外商務變現獲得突破,成立雲計算專業組織,專業化進行平台建設和管理。

評論:大數據平台持續優化,對外不斷探索商務模式,開放元年。

14、2017年-大數據轉型年

內容:對外進行大數據業務轉型,對內探索大數據的支撐模式,採取搭台唱戲的模式驅動商業智慧運營,開始關注人工智慧。

評論:尋求大數據價值內外突破。

附:針對前面提到的一些問題的回答

數據規模的擴大驅動數據管理類產品的建設 ,但效果乏善可陳,為什麼?

答:數據管理類平台是運營出來的,無論是數據質量平台還是元數據平台,畢其功於一役的項目是無法成功的。

試點雖好但大多無法推廣或代價巨大,為什麼?

答:因為平台和數據沒有標準化,試點應用沒法快速移植,所謂的試點變成了應用的豎井,同時企業數據文化不夠,團隊沒有運營能力。

數據豎井越來越多,開始數據標準化,然後無限循環,為什麼?

答:因為沒有專業的數據組織進行管理,必然需求驅動,犧牲模型規範性,解決方式就是強力組織,建章立制。

經營分析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答:搭台唱戲的能力,成為使能者。

文 | 傅一平
文章源自:與數據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按讚,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

熱門文章推薦

立即試用,可獲取更多 報表範本和案例

免費試用